伴随着数字产业的发展,ChatGPT的迭代以及交互式3D化身(interactive 3D avatars)的出现,AI“复生”应运而生。传统意义上,“复生”用于描述生命的再次诞生或死后复活,具体通过

2025-05-08 07:38:37

早在2009年,超人类主义者雷·库兹韦尔(Ray Kurzweil)就开始研究采用技术复活其逝世父亲的可能性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数字技术让复活逝者的想法成为现实。2015年年底,在好友Roman Mazurenko因车祸不幸离世后,俄罗斯女生Eugenia Kuyda使用自己与Roman的近8000条聊天记录创建了Roman的AI“复生”——AI“Roman”。之后,Eugenia将AI“Roman”公开,供网友与之交流。那些与Roman关系密切的人发现这个机器人“准得可怕”(eerily convincing),具有同逝者Roman极为类似的表达风格。类似例子还包括:2017年,美国记者James Vlahos以逝世父亲为原型,搭建了名为“dadbot”的聊天机器人;2020年,韩国MBC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利用VR技术让Jang Ji-sung女士与三年前因病逝世的女儿Nayeon“重逢”;2021年7月,美国男子Joshua Barbeau通过Project December网站“复活”已故未婚妻……

伴随着数字产业的发展,ChatGPT的迭代以及交互式3D化身(interactive 3D avatars)的出现,AI“复生”应运而生。传统意义上,“复生”用于描述生命的再次诞生或死后复活,具体通过巫术、魔法、求仙拜佛等涉及超自然与神秘主义的操作实现。然而,AI“复生”与之有别。在英文世界中,AI“复生”被称作“deadbot”“thanabot”(死亡机器人)、“griefbot”(悲伤机器人)、“re-creation service”(再创造服务)、“digital zombie”(数字僵尸)、“algorithmic undeath”(算法亡灵)、“digital specters”(数字幽灵)、“generative ghost”(生成式鬼魂)、“ghostbot”(幽灵机器人)、“digital necromancy”(数字通灵术)等。常见定义包括“基于逝者生前在社交媒体、电子邮件、短信和信息处理系统留下的数字痕迹而创建的聊天机器人”,“复活的、重新动起来的、处于社交活跃状态的‘逝者’”,以及“由人工智能驱动的逝者私人代理”等。综合上述定义可知,AI“复生”主要指一种个性化的聊天机器人服务,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加工数字遗骸,创造出模仿逝者的对话风格、行为举止甚至智力倾向的数字化身,以此同生者互动。AI“复生”具有与一般意义上的聊天机器人(如Siri、小爱同学等)相同的组件和计算过程,区别在于使用的数据集不同。一般意义上的聊天机器人使用的是多个个体产生的数据集,AI“复生”使用的是某一特定逝者的数字遗骸,包括“有意的数字痕迹,如电子邮件、短信、博客、Facebook和照片,以及无意的数字痕迹,如网站搜索记录、行动日志和电话消息”。这些数字遗骸潜伏在虚拟世界中,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收集、利用起来,就可让逝者作为AI“复活”。

伴随着数字产业的发展,ChatGPT的迭代以及交互式3D化身(interactive 3D avatars)的出现,AI“复生”应运而生。传统意义上,“复生”用于描述生命的再次诞生或死后复活,具体通过巫术、魔法、求仙拜佛等涉及超自然与神秘主义的操作实现。然而,AI“复生”与之有别。在英文世界中,AI“复生”被称作“deadbot”“thanabot”(死亡机器人)、“griefbot”(悲伤机器人)、“re-creation service”(再创造服务)、“digital zombie”(数字僵尸)、“algorithmic undeath”(算法亡灵)、“digital specters”(数字幽灵)、“generative ghost”(生成式鬼魂)、“ghostbot”(幽灵机器人)、“digital necromancy”(数字通灵术)等。常见定义包括“基于逝者生前在社交媒体、电子邮件、短信和信息处理系统留下的数字痕迹而创建的聊天机器人”,“复活的、重新动起来的、处于社交活跃状态的‘逝者’”,以及“由人工智能驱动的逝者私人代理”等。综合上述定义可知,AI“复生”主要指一种个性化的聊天机器人服务,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加工数字遗骸,创造出模仿逝者的对话风格、行为举止甚至智力倾向的数字化身,以此同生者互动。AI“复生”具有与一般意义上的聊天机器人(如Siri、小爱同学等)相同的组件和计算过程,区别在于使用的数据集不同。一般意义上的聊天机器人使用的是多个个体产生的数据集,AI“复生”使用的是某一特定逝者的数字遗骸,包括“有意的数字痕迹,如电子邮件、短信、博客、Facebook和照片,以及无意的数字痕迹,如网站搜索记录、行动日志和电话消息”。这些数字遗骸潜伏在虚拟世界中,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收集、利用起来,就可让逝者作为AI“复活”。